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,衡阳这座城市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工业史诗。从1936年开始,随着日军侵略步伐的加快,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大量工厂踏上了艰难的内迁之路,衡阳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,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迁徙地之一,开启了一段影响深远的工业变革历程。
抗日战争爆发之初,长江以北各地的厂矿企业大多向西南转移。衡阳作为湘桂线与粤汉线的枢纽,以及西南公路网中心,水路也较为便捷,沟通着中国东南与大西南,战略位置很重要。从1938年起,陆续有数十个厂家迁至衡阳,这中间还包括上海新民机器厂、华成电机厂、立达机器厂、新华搪瓷厂等众多有名的公司。这一些企业来自不一样的行业,涵盖机械、电器、纺织、化工等多个领域 ,它们的到来,使衡阳的工业规模迅速扩张。截至1943年3月,衡阳规模工业公司达215家,仅大型机械工业公司就超过30家,一时之间,衡阳成为大后方重要的工业集聚地,被誉为“小上海”。
机器工业是战时一个很重要的工业,它制约着后方其他各业的发展。抗战开始之后内迁的机器工业大多分布在川、湘、桂等省,而湖南的机器工业大多分布在在衡阳、祁阳,次为沅陵和辰溪等地,1943年,湖南机器工业主要有衡阳的湘衡机厂、民生机器厂、生建机器厂、立达机器厂、云章机器厂、新生机器厂衡阳分厂、现代机厂、湘一机器铁工厂、求实公司机厂、北新工厂、福新机器厂、华成电器厂等。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,这些工厂纷纷调整生产方向,全力投入到军需物资的生产中。
华成电器厂所生产的电动机闻名全国,成为各厂矿自己发电的主要机器,保障了工厂的生产用电。机械厂、兵工厂日夜赶工,制造枪炮、子弹;1944年春,省政府多方筹资于衡阳创办湖南省第三纺织厂,全力生产战士服装与药用棉纱;还有工厂生产铁路器材,保障运输线的畅通。例如无锡邵鸿舜在衡阳兴办的福泰铁工厂也是内迁厂家之一,从最初设备简陋,慢慢地发展成为颇具现代化且有一定规模的工厂,不仅仅可以生产各种汽车钢板、铁路建筑工具等,还承担了铁路桥梁工程所需材料的生产任务。在日本侵略者临近衡阳时,该厂西迁至贵州都匀,继续为大西南的公路铁路建设生产大量器材,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到1942年时,衡阳境内新办和内迁机器业工厂由之前的8家骤增到62家,有资金1763万元(法币),从业人员3231人,企业规模居全省之首。水口山铅锌矿生产的铅、铜、锌以及其他金、银、锰、钨等,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,为武器弹药的制造提供了关键支持。
电气事业。战时湖南省营的电厂主要有2家,即湘西电厂和衡阳电厂。衡阳电厂作为本土产业创立于1914年,最初由商人经办,1936年夏收归省办。但由于设备落后,发电量不能够满足衡阳工业的需要。省建设厅租用了长沙国货陈列馆110千瓦煤气发电机组一套。1943年该厂再度扩建,并将长沙疏散至冷水滩1000千瓦汽轮机运回衡阳电厂安装发电,为战时通讯与支撑工厂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抗战胜利后,衡阳的工业发展并未停止脚步。那些曾经内迁的工厂,一部分选择留在衡阳继续发展,成为衡阳工业的重要支柱;例如福泰铁工厂在1938年内迁衡阳,并于抗战时期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,在衡阳保卫战前夕,打铁炉增至50余座,工人增加到1000余人。后来,福泰铁工厂慢慢地发展成为衡阳拖拉机厂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衡阳拖拉机厂达到高峰,拥有职工三千六百人;另一部分虽有回迁,但也在衡阳留下了宝贵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人才。
例如1944年7月内迁衡阳的中央电瓷制造厂。现在该厂已发展为中材江西电瓷电气有限公司,位于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工业园中材路1号,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,是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。它内迁衡阳时给衡阳带来了先进的电瓷制造技术和工艺,包括高压、特高压绝缘子等相关陶瓷产品的生产技术,为衡阳当地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借鉴,促进了衡阳在陶瓷材料加工、电气在允许电压下不导电的材料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积累,有助于培养一批掌握相关技术的工人和技术人员,为后续相关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。
新中国成立后,在“一五”“二五”和“三线建设”期间,国家基于衡阳在抗战时期的工业贡献以及已有的工业基础,在衡阳布局了众多重大工业项目。核工业领域,亲自选址衡阳,272厂和712矿落户于此,铀的提炼9道工序中有6道在衡阳完成,衡阳成为共和国核工业功勋城市,即中国铀城。此外,衡阳还建成了衡阳冶金机械厂(现中钢集团衡阳重机有限公司)、耒阳电厂(现大唐耒阳发电厂)、耒阳市遥田水电站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,逐步形成了包含37个门类的工业体系,创造了“湖南工业三分天下衡阳有其一”的辉煌成绩。
历经岁月变迁,曾经内迁在衡阳的工厂如今有不一样的命运。少数企业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,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。例如新民机器厂其后续发展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149厂,即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,如今,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是我国集运载火箭、空间飞行器和战术武器地面系统产品制造、总装测试和发射场服务于一体的国有综合型航天骨干企业,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众多卓越成就。
然而,大部分的内迁企业由于市场之间的竞争、产业体系调整等原因,逐渐走向衰落甚至倒闭。曾经在抗战时期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的一些小型工厂,由于技术落后、等问题,未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,最终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。但它们在抗战时期为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贡献,永远值得铭记。
抗战时期衡阳工厂的内迁,是一段充满艰辛与荣耀的历史。这些工厂在战火中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,战后又为衡阳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它们的发展历史,不仅是衡阳城市发展的重要篇章,更是中国工业在艰难岁月中顽强奋进的生动写照。
大家好!欢迎踏入“雁城烽烟”这个有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天地。我们创建“雁城烽火”,志在以详实的文字、鲜活的影像、动人的将那段衡阳抗战历史重现于世